修复前:
妥善保存原件:老照片本身很脆弱,在扫描或拍摄存档时,要轻拿轻放,避免造成新的折痕、划痕或污渍。使用干净的工具接触照片,防止手上的油脂和污垢污染照片。如果照片有破损,不要随意尝试自行拼接,以免进一步损坏。
高质量数字化:尽量使用高分辨率的扫描仪对老照片进行扫描,分辨率至少 300dpi 以上,这样能保留更多的细节信息。如果使用手机拍摄,要保证光线均匀、稳定,手机与照片平行且距离适中,避免拍摄出模糊或变形的图像。
了解照片背景:收集与老照片相关的背景信息,比如拍摄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身份等。这些信息有助于在修复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,避免因主观臆断而错误地修复细节。例如,知道照片中人物的职业,就能更好地还原其服饰和配饰的细节。
修复过程中:
备份原始图像:在开始修复前,一定要复制一份原始图像文件,避免修复失误导致原始数据丢失。这样即使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,也可以重新开始,而不影响原始照片。
避免过度处理:无论是使用 AI 工具还是手动修复,都要避免过度调整。例如,过度锐化会使照片产生噪点和边缘失真,过度降噪则会模糊细节。在色彩调整时,也不要让颜色过于鲜艳或偏离原始色调太多,尽量保持照片的自然和真实。
局部修复优先:对于照片中的瑕疵和损坏部分,采用局部修复的方法。比如使用修复画笔、仿制图章等工具时,先在与修复区域相似的地方取样,然后再进行修复,这样可以使修复后的细节与周围部分更好地融合。对于大面积的损坏,可以分小块逐步修复,确保每一部分的细节都能准确还原。
分阶段检查:在修复过程中,分阶段暂停并检查修复效果。可以将修复前后的照片进行对比,查看细节是否自然、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。如果发现细节模糊或失真,及时调整修复方法和参数。
尊重原始构图和比例:不要随意改变照片的原始构图和比例,否则会导致照片中的物体和人物变形,破坏照片的真实性。如果需要裁剪,也要谨慎操作,确保裁剪后的画面仍然协调、自然。
修复后:
多种设备查看:修复完成后,在不同的设备(如电脑、手机、平板电脑等)上查看照片,因为不同设备的屏幕显示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。通过在多种设备上查看,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,如颜色偏差、细节模糊等,并及时进行调整。
适度保存设置:选择合适的文件格式保存修复后的照片,如 JPEG 格式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压缩比,避免因过度压缩导致细节丢失。对于需要保留更多信息的情况,可以选择 TIFF 等无损格式。同时,记录下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参数,以便日后需要再次调整时参考。
本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联系电话:18992849520
